肯雅兰
Click here to read in English
最近,台湾中原大学的一群建筑系学生把肯雅兰园作为他们的研究项目主题。他们的《肯雅兰集体记忆》*项目将通过访谈、研究和模型制作,探索建筑元素和空间如何在时光中承载记忆,并勾勒出未来的愿景。
以下内容是从我的回忆,以及世荣午餐时间的闲聊中摘录出来的,那些关于他在肯雅兰园长大的片段,总是让人忍不住感叹时光飞逝。
在我小时候,Tabuan路在Bukit Antu路口逐渐变窄,通向一条碎石路,这条路后来通往古晋第一个住宅区:肯雅兰园(还有那个承载无数记忆的商业中心)。
当时的建筑师有一个远见卓识的蓝图,他梦想着一个小镇,居民们可以从家门口悠闲地走到市场、剧院,甚至是购物中心的理发店。房子的设计也贯彻了这个理念:车子停在房子的后面,客厅则面向花园和后巷——这个社区原本就是为了“走得动”而设计的。在70年代,这种理念非常超前,但许多房主却觉得不太方便,最终纷纷对布局进行了改造。
世荣的爷爷绝对是这个社区的步行专家——他说起那段故事的时候,总是这么开始的。每个星期六的清晨,你总会听到大门被轻轻晃动的声音——是爷爷来了,戴着他那标志性的牛仔帽。两个男孩像风一样冲出前门,沿着那条窄窄的混凝土小道飞奔向大门;小道只有3英尺宽,刚好够人和自行车挤过去。
别指望有寒暄,因为爷爷早已经在前头了,步伐坚定地朝商业中心前进。8岁和9岁的男孩只能拼命追赶,每周六的目标地都一成不变:戏院前的巴士车站。几位老爷子早就霸占了那个地方,把公交车站当成了他们的亭子(wakaf)。世荣没透露他们聊些什么,只说那些对话长到能让你怀疑人生,尤其是那早晨的太阳,已经慢慢跟着温度升高。
突然,爷爷像是第一次发现这俩小家伙似的,转过头来:“要吃冰棍吗?”俩汗流浃背的小脑袋赶紧点头,屁颠屁颠地跟着爷爷进店买冰棍。吃完冰棍后,他们就回家吃午饭。有时候,为了搞点小刺激——要是有巴士车刚好路过,他们仨就会一头扎进车里,来个市中心小探险。(然后几个小时后再晃悠悠地搭巴士车回来。)
现在想来,讽刺的是,如今我们去肯雅兰商业中心,居然是为了找点“冒险”的感觉——比如去买那些装在超大玻璃罐里的本地饼干,或者去剪个便宜的发型(当然,不是我),再或者是为春节准备装饰品。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里是拍照和画速写的好地方,他们记录下的是这个商业“拱廊”的公共空间、精美的水磨石遮阳板,以及它与住宅区之间独特的关系。
然而,这一切都在我们放弃步行,开始开车的时候,被遗忘在时光深处了。
*该项目受益于当地合作者和支持者的支持,例如肯雅兰园民众联谊会和斯威本大学。
分享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