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雅兰集体记忆——展览心得

Click here to read in English

社区和人一样,拥有自然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变,老化是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然而,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产,包括共同的记忆和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个体身份的重要部分,正如集体记忆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集体记忆” 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斯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指的是群体和社会如何回忆并解读其共享的过去。哈布瓦赫斯认为,记忆不仅是个体过程,更是由社会背景和集体经历所塑造成的[1]。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进一步探讨了这个观点,强调了通过建筑环境来理解和解读一个社区历史中所蕴含的叙事的重要性[2]

快速城市化导致当地特色逐渐消逝,而如今我们的挑战则在于重新认识和解读共享的历史。通过分析集体记忆在建筑上的含义以及每个地点的特性,建筑师可以促进归属感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不但能够让建筑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环境,并且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在当今由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快速的城市景观中,建筑师的角色已不仅限于设计。他们需要深入参与动态工作环境,同时致力于可持续实践。因此,通过记忆、环境背景与振兴的相互作用,建筑师可以创造出过去与现在交汇的空间,以丰富社会与环境。

随着中原大学二年级建筑系学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他们在肯雅兰社区的经历现已融入该地区更广泛的集体记忆中。这些见解将为未来的振兴可能性增添丰富性,包括策展行动、艺术参与和空间整合。以下是参与实地调研的八位学生的心得。

(从左至右)杨安琪、陈品言、钟定桦和赵誉轩正在聆听卖糕点阿姨讲述的肯雅兰社区的老故事

赵誉轩

在短暂不到三周的时间里,我们从一位对古晋毫无概念的外地人,转变为几乎整个肯雅兰社区无人不知的重要人物。这种极为戏剧化的改变,除了我们通过街头访问店家、居民与当地老人等,相互建立起的信任与支持外,更要感谢古晋南市市长本固鲁与甲必丹的牵线与宣传。

同时这也发生在短暂的时光内。起初访问的当地居民、摊贩与店家对于自己生活的肯雅兰早已失去了热情与梦想;而当我们与市长会谈与登报后,我们再次拜访时,他们是重新燃起对未来的憧憬,满心期待且敞开心胸地向我们分享自己在肯雅兰的经历与趣事。

我认为或许我们只是粗略地通过访问与收集有限的文史资料,整理成为此次《肯雅兰的集体记忆》的展览。但看着开展当天,当地居民与店家带着家属参观,共同讨论墙上的书画与照片。他们那无力与无奈的眼神早已消失,转变为对自己家园的归属感。对我来说,让当地居民找回作为肯雅兰一分子的集体认同,甚至是荣誉感,已达成这次展览的目标。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抛砖引玉,期待会有更多心血与资金投注于肯雅兰。不仅找回当年的繁华,更能保留当地长久的文化与历史。

(从前至后)施陈惜情、吴昀宸和丁柏翔正在与贵成商店的店主讨论肯雅兰社区的历史

杨安琪

最初来到古晋,和想象中的截然不同,绿意混合着新旧式住宅,美食广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集合点,与台湾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越是了解越是被吸引。而肯雅兰社区更是其中独特的存在,绿地及商业带的划分、人群与摊商的聚集,造就了如今迷人的花园都市。在其中漫步,来自各处的祝福及不吝的善意一点一点地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个社区。徒步走在肯雅兰,观察所见,记录所想,摄影、绘画、访谈,用陌生的视角写下这个近甲子的社区,挖掘每一个迷人之处。

从无到有策划一个展览无疑是生涩且不熟悉的,逐渐填满的墙面也诉说着这两周以来的努力,短暂的时间不足以更完整地呈现成果,但肯雅兰的潜力及可能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期待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以所学做出回报。

(从左至右)一位热情的猪肉摊贩,在交谈之后与施陈惜情和吴昀宸合影留念

钟定桦

在整个肯雅兰的记录中,我逐渐学到了与社区的连接互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访谈,每次路过的问候都是一步步接近当地社区的过程。渐渐地,才能建立连接,与当地居民、土地一起协作,进而让彼此的智慧碰撞,产生新的集体智慧并推动有利当地的发展项目。这次的展览中,在一次次的访谈中慢慢地描绘了所有摊贩店家的图面,让这份连接的进一步被理性地表现出来给大家看见。这次的展览不仅仅是为了让其他人看到肯雅兰,更是一种社区自我意识强化的行动,让当地居民对社区的意识感更强,由此诞生返乡活化社区的根本问题。

在访谈中提到的老化问题一次次被述说,但从当地居民的口中说出也有一种无奈感,因此才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对社区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崭新的理解并加以改进。这次的展览也试图去唤醒每个古晋的人民对这个充满文化的社区有一些关注,尝试唤醒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对自己社区或是传统文化市场、戏院等一些过去共同的回忆点,有付出的行动力与动机。旧有摊贩转型成为小贩中心就是旧有记忆的保存的经典案例,不仅成功凝聚商家,提高竞争力,也成为新的社区共同记忆点。未来相信肯雅兰地区也能有更进一步的活化措施来保留这个充满文化的社区。

(从左至右)施陈惜情、吴昀宸和丁柏翔在荣光茶室与当地居民讨论肯雅兰的发展

陈品言

这次在肯雅兰的展览让我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无论是在访谈的过程中,还是沿途的记录,大家的热情都让我们越来越喜欢肯亚兰这个地方。在深入了解之后,体会到了肯雅兰对我们这些外地人的好,经常吃饭不用钱,或者在访问后带了一大堆礼物回家,还有赞助我们展览当天的点心,以及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像家一样的温暖地方。

而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我学到最多的是如何去把我们采集到的内容,整理并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在不同的对象之间找到共通的内容。在采访记录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年长者对肯雅兰这个地方有深厚的感情,也能发现肯雅兰的没落,但他们对振兴这里并不抱有什么期望。希望透过我们的这个开始,让后续的许多事情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不一定在实质上能创造什么改变,但通过我们,让更多人知道有人在关心这个地方。

在最后展览开幕的时候,很高兴能看到很多在地的商家真的有来看我们,也希望我们做的东西、画的图他们能喜欢。古晋,我们下次见!

安娜美发店的发型师非常友好且乐于交流,提供宝贵的肯雅兰见解

施陈惜情

在古晋筹备展览的短短三个星期,我们拜访了许多店铺和居民,收集了肯雅兰市场的历史记忆和故事,整理成许多手绘图和照片呈现给大家。虽然每天都很累,但真的从心底感到开心!每次在外奔波一整天后,回到家还要整理图片到半夜,第二天依然坚持早起,只为了去吃肯雅兰市场的早餐,满足地开始我们的每一天。

肯雅兰市场的每个摊位老板都很厉害!👍只去过几次,他们就都记住了我们,甚至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喜欢的食物!真是太棒了!

在拍照访谈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肯雅兰市场许多热情的店铺和居民,每个人都对我们非常友好,甚至招待我们超级多美食。😍

我们每天都会到贵成报到,硬生生把老板原本的沉默是金,变成了每天主动点名。虽然老板天天都在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台湾,但我相信老板一天看不到我们,肯定会非常想念。

虽然我们很晚才认识到五月花老板,但老板的热情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真心。老板招待我们许多超级好吃的蛋糕,还介绍我们认识对面花店的老板。不仅请我们吃了许多顿,甚至还送伴手礼让我们带回台湾。

住在第三期住宅的周伯伯对我们也很热情,非常欢迎我们!不仅愿意让我们拍摄,甚至还主动带着我们走了一圈,介绍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我有一次在交通公园拍照时不慎跌倒,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整个肯雅兰商业区的人都知道了!每次聊天时,他们都会特别关心我的伤势,问我伤口有没有好一些。这让我超级感动!肯雅兰的大家都对我们非常友善,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而且,我也超级喜欢肯雅兰的各种风景!公园、街道,甚至店铺,许多地方都很漂亮,非常适合拍照。我拍了许多复古照,还还原了肯雅兰的旧照片。每一张都超级好看,我超级喜欢!

回到台湾后,我肯定会非常想念在古晋的日子!想念在阿嬷家和Min一起做晚餐,想念和Jenny一起聊天,想念和Lance一起在车道上跑步,还有每次散步到Forda都会刻意避开的那只可怕的狗…金园的炸香蕉、五月花的咖椰冻蛋糕、美食广场的炒粿、印度餐的起司饼,还有红鸞姐姐请我们喝的奶茶…好多好吃的东西都会让我超级想念。😍

最后,我想感谢所有这次在古晋认识的人!你们不仅热情地欢迎我们,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在这段旅程中,我成长了许多,体验到了许多不同的事情:解锁了在国外打破伤风的经历,获得了珍贵的医疗卡,见识了不同国家的大学生,市长的接地气,砂拉越的历史,买到了喜欢的玩偶,试穿了多种传统服饰,甚至在露天浴室洗澡!此外,我体会到了作为领导者的不易,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规划整体活动的辛苦,以及体谅并接受每个人的不同…这趟旅程虽然时间不长,但非常值得!😊

为了降低对生意影响,与民丰摊贩的访谈是在高峰时段之后进行

(从左至右)施陈惜情、吴昀宸和蔡牧桦在记录肯雅兰市场信息后与蔬菜摊贩合影

蔡牧桦

这次来到肯雅兰结识了许多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人们向我们打招呼,吃饭就像是免费一样,关键是食物都非常美味,每个人都对我们超级好。肯雅兰这个地方位于古晋的市中心,去古晋的每个地方真的都非常方便。遗憾的是,随着人口的老化和外流,以及城市的发展,肯雅兰逐渐衰落。通过这次的展览,不仅让我们这些外来者认识了这个美好的地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肯雅兰,同时能让肯雅兰当地的居民发现他们可能未曾察觉的美好。必须说,这里真的是世界宇宙无敌超级棒的!

(从左至右)丁柏翔和吴昀宸拜访和蔼可亲的周伯伯并聆听他在肯雅兰社区生活的趣事

吴昀宸

这次的肯雅兰集体记忆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古晋真是一个充满特色的地方,无论是美食、风景还是人文,而肯雅兰更是古晋一个不可或缺的城镇。从采访中了解到这里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记忆场所,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似乎也能想象当年的繁华,而我却只能看到现在的落寞,这是我感到非常可惜的地方。

虽然准备展览只花了不到三个星期,但让我在肯雅兰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早餐的叻沙、Milo、建筑的形式、样貌、菜市场、商店街的老人们,全都是浓浓的人情味,真的太喜欢了。这些美好的事物不应该只有我体会到,希望能通过这些初步的调查、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社区、进入这个社区。在未来,希望能有机会再回到这里,看看这里的变化,并且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种种面貌。

(右侧)顺安商店的店主正在向丁柏翔解释他的日常工作

丁柏翔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这里的环境和天气与台湾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里的生活、语言、种族融合的环境让我最为大开眼界。不同的种族生活在一起,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尊重各自的文化,大部分的人都非常的热情。让我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爱上了这个地方。尤其是美食的部分,美路、拉茶、三色奶茶,叻沙、哥罗、炒粿条,鸡饭,椰浆饭、咖喱鸡饭,沙爹、榴莲、炸香蕉,还有好多好多。简直是美食天堂,让我这个吃货每天都在选择障碍。真的好喜欢古晋啊。

工作方面,古晋肯雅兰社区的居民都特别热情,不管是商店老板还是住家对我们都是热烈欢迎并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与帮助。真的非常感动。这几天天气非常炎热,店家老板还会请饮料、冰棍等为我们消暑。居民也会对我们的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走进肯雅兰后被他的历史发展故事深深吸引,不管是曾经的繁荣,现在的朴实生活都展现出了肯雅兰古色古香的魅力。从建筑的转变,商区的形成,城市的规划,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能做的就是用手去绘画,用笔去记录,努力抓住这份美丽的机缘。如果还有机会,真希望可以回到古晋,回到这个让我深深喜爱的地方。

(从左至右)施陈惜情、吴昀宸和丁柏翔正在了解罗川记如何在肯雅兰社区建立起他们的批发便利店

Student Profile Wrapper
中原大学 2023/2024 二年级建筑系学生
Chao Yu Hsuan
赵誉轩
Yang An Chi
杨安琪
Zhong Ding Hua
钟定桦
Chen Pin Yan
陈品言
Shih Chen Hsi Ching
施陈惜情
Tsai Mu Hua
蔡牧桦
Wu Yun Chen
吴昀宸
Ding Bo Siang
丁柏翔

参考文献 :
[1] ScienceDirect (n.d.) Maurice Halbwachs.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social-sciences/maurice-halbwachs [Accessed 5 October 2024].

[2] Rossi, A. (198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Translated by D. Ghirardo and J. Ockman, revised e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参考书目 :
[1] Szacka, L. and Patteeuw, V. (2019) Critical Regionalism for our time.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essays/critical-regionalism-for-our-time [Accessed 5 October 2024].

[2] Jo, S. (2003) Aldo Rossi: Architecture and Memory.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2(1), pp. 231-23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aabe/2/1/2_1_231/_pdf [Accessed: 5 October 2024].

[3] History and Theory of Architecture. (2024) Aldo Rossi - Architecture, City and Memory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Q5jSUwWOY [Accessed 5 October 2024].

Author Profile Wrapper

分享贴文

Author Profile Wrapper
Editorial Team's Photo

编辑组

婆罗洲建筑刊物

《婆罗洲建筑刊物》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合作团队和有趣的创作者,热衷于展示和记录婆罗洲这片天地中的建筑项目、设计实践和人文故事。

Previous
Previous

手绘心迹——探寻创造之道

Next
Next

肯雅兰历史